【台文學仔】甘蔗教我的台語動詞
只是停車去買杯紅茶,瞥見其旁的甘蔗攤,我的唇齒隨即生津,口中盈溢記憶的甘甜。
像我這一輩與更早出生的孩子,尤其在中南部,腦中總滋養著甘蔗的諸般味覺與連綿畫面:尖葉飄搖的遼闊甘蔗田,五分仔車(gōo-hun-á-tshia)行進的雄姿,市街攤車上一捆捆的甘蔗,一瓶瓶瑩黃甘蔗汁,更有客廳不時擺上那一包削好的晶玉,硬扯破塑膠袋張開大牙便啃了下去,且用腳撥來不鏽鋼桶,把餘滓準確唾入。
華語無法盡曲台灣人與甘蔗之間的甜膩關係,我腦中立刻跳出諸般互動,都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學得的,都是「甘蔗教我的動詞」,且邊啃邊讓瑩黃的甘蔗汁浸滿你全身。
更為深入的用詞與解釋,詳見真正的台語專家蕭平治老師之文章。
01插(tshah):栽種甘蔗,有說人種(tsìng)甘蔗,但我從小聽到的是插甘蔗。
02剉(tshò):泛指砍,用刀斧劈,例:剉甘蔗(tshò kam-tsià)。但也可專指甘蔗園中自近根部處砍起。
03刜(phut):也是用刀子砍。若是「刜甘蔗」,有從中間俐落橫斷的力道。
04刐(táinn):用刀砍斷,主要用在甘蔗身上。但也延伸為騙取、勒索的意思,是比較粗俗的用法。
05剁(tok):用刀斬、切。猶如剁雞肉那般,更為短截有利。
06鏨(tsām):用刀子大力剁東西,但此字多用來雕刻,更為細膩些。
07㔂(lân):教典解釋是:削掉外皮或突出的枝椏部分。幾乎是專屬甘蔗的動詞。例:㔂甘蔗(lân kam-tsià),指削掉甘蔗的外皮節眼、籜葉。
08削(siah):去除甘蔗的外皮,削得皮薄肉厚最佳,若配備甘蔗刀,那就更順手了。小時候拿媽媽的菜刀來試試,手實在太笨拙,最後竟從中斷裂,徒呼負負。
09破(phuà):剖開、劈開。早期台灣街頭常有人比賽破甘蔗(phuà kam-tsià),先稍稍立起甘蔗,對準蔗心俐落刀子往下一落,以剖開部分的長短分勝負。(有看過沒比過,只能略述皮毛)
10拔(pui̍h/pue̍h):《台日大辭典》收錄拔蔗鬚(tsià-tshiu),兩人分別握著甘蔗的雙頭,出力來拗彎,以折斷後的長短來分勝負。
11遏(at):折,教典的解釋很詳盡,雙手在使力的狀態下將物品弄斷成兩半。例:伊共甘蔗遏做兩節。
《台日大辭典》收錄遏蔗坑(at-tsià-khōng),解釋是:剖開甘蔗看開孔來決定輸贏的打賭。(這真的沒看過沒聽過,還要就教方家)
12 tsuî:此動詞可用於竹子與雞頭,華語沒有相對詞,教典的解釋頗費周章:刀子在圓柱型的東西上,以刀口與平面垂直的方式邊切邊繞圈,漸漸將東西切斷。例:tsuî甘蔗。
《台日大辭典》描述得更細膩:切甘蔗等用刀壓力一下切斷。
13.嚙(gè)、齧(khè/khuè):小時候牙齒粗大有力,常就著甘蔗末緣將甘蔗皮硬啃下,露出肉後再咬入口嚼食,這是阿聰的「齧甘蔗」,難怪門牙牙縫超大。
14.哺(pōo):蔗肉清脆咬入口,當然要好好來咀嚼,讓甜美的汁液溢滿味覺。
15.呸(phuì):蔗肉沒有人吞下去的,因為只取甘蔗汁,要將甘蔗粕(kam-tsià-phoh)吐出來,台語是說「呸甘蔗粕」。
16.絞(ká):甘蔗甜甜只取汁液來飲,削皮後用機械來榨汁,就是瑩黃清涼的台飲極品:甘蔗汁(kam-tsià-tsiap/tsap)。
17 .kheh/Khoeh:《台日大辭典》漢字用「夾」。以往將甘蔗送去糖廠製糖,台語人大都說kheh/Khoeh甘蔗。
18.烘(hang):猶記得秋日傍晚在田野,大人一吆喝,我們就去甘蔗園砍個幾根,拿樹枝與蔗箬(tsià-ha̍h,籜葉)升火,來烤甘蔗。表皮往往會燒黑,所以削皮來吃帶點燒焦味,燙手也燙舌,領略那糖沸騰的獨特滋味。
以上是甘蔗教我的動詞十八招,許許多多仍未收入,相關的工具、產業、文化與煉製後的各類糖製品,用詞數不勝數,更不要說台灣俗語——寶島鼓仔燈訪問《台灣百年糖紀》作者楊彥騏老師,精彩豐富,請點連結。
此外,甘蔗的量詞猶如香蕉,細膩多樣:
一根是說一支(ki)。
成捆成束稱一把(pé)、一捆(khún)。
若截成一段一段的,有一橛(kue̍h)、一目(ba̍k)、一節(tsat)、一䈄(ham)。
什麼是䈄(ham)呢?甘蔗有一目(ba̍k)一目的蔗節(tsià-tsat),連結節與結之間的就是䈄,節距較長是落䈄(làu-ham),較短的是實䈄(tsa̍t-ham),這描述跟竹子相似。
臺灣早期的製糖所叫糖廍(thn̂g-phōo),日治時期建設農業台灣,四處興建現代化的糖廠(tshiúnn/tshiáng)。白甘蔗拿來製糖,紅甘蔗給常民來啃食,甜粅粅(tinn-but-but)中見常民辛苦血汗,真是一頁滄桑歷史。
講甘蔗,說甘蔗,甘蔗說不盡,最後來聽聽Leo王的〈快樂的甘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