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真媠氣】絕妙動詞加工場(二)
因聽聞承米血(sîn bí-hueh),引發我對「動詞」的思考,想到食物半成品與調味料的加工製造,台語中有許多特有之「單音動詞」,遂成文「絕妙動詞加工場」:
https://medium.com/@gustavecheng/台文真媠氣-絕妙動詞加工場-14c10629be26
此文章引發朋友與台語人的熱議,讓我蒐集到許多相關「動詞」。嗣後再跟長輩細商量,發現同樣的食材,生發許多似同實異的料理手法,更顯台語之細膩與生活的多樣性,以下是「絕妙動詞加工場」第二批名單:
一、洗(sè):愛玉(ài-gio̍k)台語說法很多,薁蕘(ò-giô)、子仔(tsí-á)、草子仔(tsháu-tsí-á)、草仔子(tsháu-á-tsí)、偏拋(phian-phau)、角水(kak-tsuí)。
無論如何稱呼,要製造愛玉,得將乾燥的愛玉子放入棉袋中在水中反覆搓揉,由此「洗出」晶瑩軟嫩的台灣之寶,因此台語人將此製造過程,稱作洗▲▲(端你怎麼台語稱愛玉)。
二、食夾(kauh):上一篇「絕妙動詞加工場」談到潤餅皮是用拭的(tshit--ê),而包潤餅的動作,可不是捲(kńg)、包(pau),而是食夾(kauh),但此動作更為普遍熟知的是:kauh檳榔。
三、挩(thuah):拖、拉之動作,台語有特別的脈絡用法,例如古早台灣人在溪、溝、井邊洗衣,得要靠挩枋(thuah-pang)用力前後扯拉。
而這個動作,也用於製造米篩目(bí-thai-ba̍k)。最早期的作法,是將粿粞(kué/ké-tshè,米糰)壓於遍佈篩孔的米篩目枋(pang)上,用力推拉,使其於孔洞中漏下落入蒸騰熱水中使熟,是以說「挩米篩目」。
後來有所變異,不必那麼費力,將粿粞壓入密佈篩孔的四方器物,使其擠出米篩目,因此稱為櫼(tsinn)米篩目、揤(tshi̍h)米篩目。
四、捻(liàm):這是很普遍的台語動詞,有捏、擰、摘取的意思,更細微的用法是取一小塊下來。
製造魚漿食品時,會抓在手中透過虎口擠一點出來,再捻(liàm)出來挑入鍋,這是手法之一。而做魚丸時,則會用湯匙去舌斗(khat),直接在大鍋中熱水滾熟。
魚漿產品千變萬化,蒸的是魚板,炸的有天婦羅,煮的有魚丸或羹肉,烤的則要去吃基隆名物:吉古拉。
五、掜(tau):本義是扣住、留住,料理食物時,也指「油炸食物之前,將食物沾粉或沾麵糊的動作」(教典)。
但類似的動詞有搵(ùn)、滒(kō)、糊(kôo)。我問長輩的意見,他們的判斷是:掜乃沾濕粉或麵糊,隨即入油炸與熱湯,以跟其他的「沾」的手法分別。(這點要再請教方家)。
六、頓(tǹg):最具台灣味的紅龜粿(âng-ku-kué/ ké),是放在模仔(bôo-á)裡頭成形,然後蓋印下來,此動作即頓紅龜粿。也有人說印(ìn)紅龜粿,這就是力道大小與語感不同。
長輩說,紅龜粿除了皮與餡料差異,還分為先蒸好再成形,或是先成形再去蒸 — — 當那蒸籠蓋子一掀,眼見鋪於香蕉葉之上紅龜粿膨皮(phòng-phuê)的模樣,如麻糬般食丘嗲嗲(khiū-teh-teh),實在太誘人啦,無法自己!
七、豉(sīnn):關於醃漬,這是客家人的強項,令人嘆為觀止。河洛人當然也醃,動詞是「豉」,無論是蔬果、肉類、海鮮都可,這些醃漬食物的總稱,叫醬鹹(tsiùnn-kiâm)。
當然也發展出許多用詞,例如醬菜 (tshiùnn-tshài)、蔭瓜仔(ìm-kue-á)、醃瓜(am-kue)、鹹魚(kiâm-hî)、豆乳(tāu-lú)、臘肉(la̍h-bah)、膽肝(tám-kuann)⋯⋯。
比較特別的,是針對魚鮮有一字膎(kê),指小魚小蝦之醃製物,譬如鹹膎、蝦膎、螺仔膎⋯⋯。
食物之神啊!台語真是太神奇了!
八、撋(nuá):上一則的豉(sīnn),是醃製的手法之一,但手法有很多細分。例如鹹菜(kiâm-tshài),若強調過程的搓揉,就說撋鹹菜。
九、塌(lap):若是強調鋪一層鹹菜灑鹽再鋪上去(以此類推),再有人在上頭踩踏使之密實,就說塌鹹菜,或踏(ta̍h)鹹菜。
十、漚(au):教典解釋此字:「把東西放在水中做長時間的浸泡。」這就是漚鹹菜,後來用來比喻衣物不好好折胡亂丟的景象。
是以一說是拗(áu),形容折疊鹹菜放置鹹菜甕(kiâm-tshài-àng)的動作。
總之,鹹菜因其手法與過程之繁複,生發出許多用詞,討論討論好似就聞到那股味道了!
眼睛花了嗎?台語的動詞就是這麼繽紛滿眼。
但是但是啊⋯⋯以上所談,還不是最主流的食物,才到加工的過程而已。若說到烹煮料理,恐怕談不完。
譬如油飯,其料理手法在固定的SOP中有細分,因此扣上不同的動詞,如炊(tshue)油飯、熗(tshìng)油飯、悶(būn)油飯、拌(puān)飯⋯⋯過程很複雜,得要另外做功課,在此不論。
總之,台語與台菜的學問太大,窮盡不完。真正全面且詳盡的剖析,請讀陳淑華《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