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真媠氣】絕妙動詞加工場
那天一堆朋友討論煮菜,有位鄉下的老農婦說,她米血是自己製造的,不會去外頭買。
就在此時,她用了一個相當傳神的「動詞」。
這讓我想到,台語這套語言,許多食物的半成品與調味料之製造手法,其「單音動詞」相當漂亮,有些常見,有些可是專屬的喔。(烹調手法在此不論,詳見陳淑華的著作《灶邊煮語》)
以下是我超連結想到的十個動詞,你會說幾個?
一、挨(e):意思非常多,在此討論「磨」的用法,指比較力氣與動作比較大的磨做。過去指用石磨製造,是非常普遍但也是台語的專屬詞,但漢字大家比較不熟悉,如挨粿、挨米。
二、研(gíng):這也是指磨,比較細膩的將材料研磨成粉,例:研咖啡、研做烌。
三、激(kik):此字的用途非常多,但很多人不知道酒類的釀造、蒸餾,就是用此字。例:激米酒、激高粱。
四、拭(tshit):這再平凡也不過的漢字,可以用來專指製造潤餅皮時,麵團在發熱的鐵盤揉一下,使其均勻後乾燥成為薄且充滿美感的一張白皮,那動作可是美中之美,所以要說:拭潤餅皮。
另外,許慧如教授指出,有抹(buah)潤餅皮之說法。
五、趖(sô):將蛇蟲爬行的動作,用來比喻米漿在鍋邊滾動的動作,起鍋就是基隆廟口最著名的:鼎邊趖。
六、煏(piak):將豬的生脂肪丟入鍋內加熱,炸出油與香氣,油激烈滾動且爆裂,那樣piak!piak!piak!的聲音真是生動,也令人流口水,煏豬油另可稱為炸(tsuànn)豬油。
七、滒(kō):台語「沾」的動詞非常多樣,若是要製作麻粩、塗豆粩、杏仁粩,得將「米果」沾麥芽膏在花生粉上滾黏芝麻、花生、杏仁,這動作就是滒,例如滒塗豆麩(kō thôo-tāu hu)。
八、櫼(tsinn):意思是「擠」,台語同樣有細分。但在製造麻油、花生油、茶油時,得將炒熟的芝麻、花生、茶籽放到圓盤內,圓盤在排成直筒狀,機械強力擠壓,油便滾滾流洩而下。因此台語人都說櫼麻油、櫼塗豆油/火油、櫼茶油。茶油剩下的糟粕,就是茶箍(tê-khoo),即早期台灣人的香皂。
九、煡(khi̍t):指邊煮食邊攪拌,將東西煮成糊狀,這動作太特殊,卻也太重要,教育部就借字來指代此動作。例如煡蓮藕粉、煡甜粿,會自然說出此動作者,是極為深入的台語生活者。類似的動作,許慧如教授則說:芡(khiàn)番薯粉。
十、承(sîn):沒錯,雞鴨放血後,用裝著米粒的盤子在下頭接,台語就是用「承」這個動作,百分白點睛,掌握此食物的核心。可見台語的使用者,非五穀不分的書生學者,而是真的勞動者與觀察者。
而米血與豬血糕的差別在哪呢?
有人說米血專指雞鴨,豬血糕則指豬血。有人說北部都說豬血糕,南部都說米血(雞鴨豬血都算)。而水血指沒有加米的雞血鴨血;若豬血沒有加血,直接就叫豬血。但各地稱呼差別大,還要再研究研究。
最後反問自己:喜歡米粒平整或明顯突出的?長條或是圓盤的?是浸在滷汁中或是高湯內?乾的或煎的?加醬油、甜辣醬之外,花生粉或香菜可接受嗎?你知道嘉義的滷熟肉,還會內含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