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動詞百百款】糝(sám)

Gustave Cheng
Nov 3, 2020

--

較早,伊人為非糝做;這馬,做代誌攏袂濫糝。和伊佇麵擔仔啖糝,羹湯若捀上桌,伊定著會胡椒粉,雖罔會用手略略閘咧,我嘛是會拍咳啾,拍甲流汗糝滴

【字詞分拆】

為非糝做(uî-hui-sám-tsò):胡作非為、為非作歹。

濫糝(lām-sám):隨便、胡亂來。

啖糝(tām-sám):[動]解饞、淺嚐。[名]零食、零嘴。

糝(sám):撒、摻入一些粉狀物。

流汗糝滴(lâu-kuānn-sám-ti̍h):汗流浹背。

◎來源: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台文罔啖糝】

此非愛美者的化妝檯,而是台灣最日常的麵攤,上頭總是擺滿了瓶瓶罐罐,有黑醋、白醋、辣油、辣醬、醬油,以及我最怕的胡椒粉。

我固執的美食觀念,原味天然的最好,不要加那些有的沒的。偏偏我身邊的親朋好友最愛那些瓶瓶罐罐,於是麵端上來(尤其是肉羹),我得趕緊退到一邊,否則胡椒粉撒出去,我就要打噴嚏了!

拿胡椒罐起來「撒」的動作,比較合適的台語,就是糝(sám),教典的解釋相當精確:摻入一些粉狀物。

類似的動作,還有撒(suah),也是在食物上頭添加調味料,如鹽巴、醬油、海苔片等等。通常指細碎物,粉狀物也可,卻不像糝(sám),專指細微的粉狀物。

另還有一字掖(iā),意思也是「撒」,但通常用於播種,或東西撒了一地,不限於食物,是範圍比較廣的動詞。

將胡椒粉加入食物中,也可以用濫(lām)摻(tsham),意思是添加與混合,是比較廣泛的動詞。

此外,將濫(lām)與糝(sám)結合,隨意添加與撒入,在台語指胡亂、隨便的意思,就是常用的濫糝(lām-sám)。甚至談到人行為不檢、胡作非為,就可使出四字熟語:為非糝做(uî-hui-sám-tsò)

想品嚐味道非主食的飽,也就是人人愛的「零食」,台語除了四秀仔(sì-siù-á),也可說啖糝(tām-sám);更可用於動作,意指解饞、淺嚐,吃包零食來消遣消遣。

與朋友去吃吃喝喝,尤其到熱炒攤大聲喧鬧,是如此地開心暢快,台語的用詞很妙:罔啖糝(bóng tām-sám)。罔有姑且、將就的意思,不拘泥於規矩,將拘束拋開,一起來談天說地、開懷暢談囉。

無論是去買現烤的肉乾,老闆問你要不要「糝胡椒」?

或在品嚐精緻甜點時,看師傅在蛋糕上頭「糝糖粉」

在對的時候用對的詞,適時地糝(sám),台語更為精確、更為傳神。

【倚意詞】

撒(suah)、掖(iā)、濫(lām)、摻(tsham)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