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委員會】撞出「教典」缺漏的老鷹

Gustave Cheng
4 min readApr 1, 2020

--

昨日《猛禽觀察圖鑑》的推薦文引起廣大迴響,網路上討論熱烈,讓我心滿意足,一夜好眠。

沒想到,一早收到臉書的陌生訊息,「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反應,我將黑鳶(俗稱老鷹,以下用此稱)的台語漢字寫成「鴟鴞」,是筆誤,應該要寫成「來葉」、「來厲」才對。(圖鑑是寫「厲鷂」、「麻鷂」)。

收到此訊息,想說又來了,「鴟鴞」是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用字(以下簡稱教典),秘書長所寫的都是俗字,而之所以有那麼多異稱,就語音來說,有ba̍h-hio̍h、lā-hio̍h、lāi-hio̍h等音。我嘉義老家都說lāi-hio̍h-á,其他音我在外地都有聽過,推測是「音變」所致。

此時,秘書長又說,「鴟鴞」指的是貓頭鷹。

我又更不耐了,我也採集過貓頭鷹的台語,稱為貓頭鳥(niau-thâu-tsiáu)、貓頭kú等等⋯⋯這也差太多了。

我從語言學的角度立論,她從科學與實際經驗來反應,兩相碰撞,意見不合。

秘書長說,黑鳶與貓頭鷹都屬於猛禽類,一在日間覓食一在夜間,教典用「鴟鴞」來指稱老鷹,她說:「教育部辭典在生物專有名詞上會有誤」。

討論到此,我轉頭一想,人家是耕耘數十年的專家,或許語言方面非專業,但絕對比我了解,應該要尊重「台灣猛禽研究會」的意見,得退一步來思考。

於是我去查台文/中文辭典,貓頭鷹的稱呼很多,竟有「鴟鴞」兩字,發音是tshi-hiau

立刻去找「韻典」網站翻韻書反切(古代的注音),就「鴟鴞」此漢字發音,真的就是tshi-hiau,意思就是貓頭鷹。

代誌呔會按呢生!

所以台語人說的ba̍h/lā/lāi-hio̍h,用「鴟鴞」來借代,若沒有羅馬拼音來註解,會搞不清楚是黑鳶還是貓頭鷹,且兩者科學在分類都是猛禽,到底是日間部或夜間部,單識「漢字」會日夜不分啊!

一隻老鷹撞出教典的大缺漏。

教典上頭,貓頭鷹並沒有「鴟鴞」之詞目;往回去查一九三零年代出版的台日大辭典,「鴟鴞」有兩種音,老鷹標註是bua̍h-hio̍h(發現另一種發音),也有tshi-hiau,又稱鵂鶹(hiu-liû)鵂鶹(tsiau-liû),原來這問題在日本時代就發生了!

所以秘書長的意見是合理的,她也會向教育部反應此問題。而我的主張還是一樣:

我們要台語委員會。

用詞的標準化與百科的建立,不只是語言專家與編撰者的工作,還要結合相關的領域,做相當的釐清。就鳥類而言,光「猛禽」類的分類與定名,就非常複雜,且充滿角力,《台灣猛禽圖鑑》談到,從中國古代的各種用詞,經過日治時期、英文翻譯到當代的科學化,無論是名詞的制定與物種的分類,隨著觀念與研究成果的進步,會不斷地調整。

秘書長說,雖說當下已經很完善了,但猛禽的分類還會再變。

語言也是,台語的標準化,絕對非一朝一夕可成。舉例而言,我孩子現在讀的「國語課本」,跟我小時候讀的字形與發音,有相當多的出入。而我們認為最執著精細的日本人,其文字系統這百年來也是有多次修改。

不斷的改進與修正,是一個系統能合理運轉的必要,不光是生物學,語言學也是。

現下教典對「老鷹」的解釋,有很多不精確的地方,而「鴟鴞」的台語漢字必定要解決,否則對不起觀察並戮力保育老鷹與貓頭鷹的熱愛者。

「台語委員會」可以結合各領域的專家,站在此語言的立場,來釐清語言,並建立起認識觀察這繽紛世界的科學知識。

感謝「台灣猛禽研究會」,長久以來為台灣的生態而奔走,其對「鴟鴞」的認識,會開拓出語言、科學與台灣文化的新天空。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