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學校】蠶之精彩變態

Gustave Cheng
4 min readApr 29, 2020

--

某個假日,吃完早餐後,先去菜園泡茶聊天,爸爸拿出蠶豆(tshân-tāu,有人說齒豆)同朋友吃得滋滋作響;此時媽媽手機打來,要我開車載她去買棉被,冬天就要到,蠶仔絲(thâm-á-si)比較保暖;於是銜母命騎摩托車奔回家,經過田間的娘仔樹(niû-á-tshiū),心中有感,遂琢磨出此句:

可比蠶(tshâm)吐娘仔絲經繭(kenn-kián)

以上,是我的鄉間日常,從菜園回家的路途,我歷經台語中「蠶」的多音變態。同時,更是我小時候的疑惑,同樣是「蠶」,竟有不同的說法與發音。長大後具查索與分析的能力後,我就來整理整理:

蠶(thâm),白話音,多用在蠶絲被,蠶仔絲(thâm-á-si)過往可是很高級的。

蠶(tshâm/tshân),文言音,多用在蠶豆,或吟誦唐詩:春蠶到死絲方盡(tshun-tshâm tò-sú si hong tsīn)。

娘仔(niû-á),蠶寶寶,台語人是這麼親切稱呼的。

至於桑樹,跟蠶一樣,有桑材(sng-tsâi)桑仔樹(sng-á-tshiū)、娘仔樹(niû-á-tshiū)至少三種說法。葉子則是桑葉(sng-hio̍h)、娘仔葉(niû-á-hio̍h)等等。

蠶過去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於其生長變化,東方人可說相當熟悉。家蠶的生長過程,會歷經吐絲、結繭、化蛹、成蛾、產卵等過程⋯⋯當然人類養蠶的目的,是要抽絲剝繭製成絲織品等衣料。

而這些過程的台語說法,因就在生活中,甚至關乎生計,老一輩都相當熟悉。然而,時代變化,現在不要說年輕輩的,許多用詞台語人都不會說了。尤其是華語台語很類似,容易搞混。

以下是養蠶大全:

作者沒拍過蠶的照片,只好以鄉間美景權充。

養蠶:飼娘仔(tshī-niû-á)。

蠶絲:娘仔絲(niû-á-si),蠶仔絲(thâm-á-si),蟲絲(thâng-si)。

吐絲:吐絲(thòo-si),娘仔吐絲(niû-á thòo si),像我是詩人常創作,台語人會諧音為吐詩(thòo-si)。

蠶繭:繭(kíng,白音),繭(kián,文音),娘仔繭(niû-á-kíng/kián),娘仔觳(niû-á-khok),蠶繭(tshâm-kián),蟲繭(thâng-kián)。

結繭:經絲(kenn/kinn-si),經繭(kenn/kinn-kián),經觳仔(kenn/kinn-khok-á),死娘仔(sí-niû-á)。另外,手掌結繭說結趼(kiat-lan),和華語的不一樣。

蠶蛹:蛹(ióng),娘仔蝦(niû-á-hê),娘仔豆(niû-á-tāu),塗豆仁(thôo-tāu-jîn)。

蠶嬰(tshâm-inn):繭裡頭的蛹,用以做漢藥。

出繭:屑繭(sap-kián),蠶出繭,《台日大辭典》記載。

蠶蛾:蝶仔(ia̍h-á),娘仔蝶(niû-á-ia̍h),娘仔蛾(niû-á-ngôo)。

產卵:生卵(senn-nn̄g),放卵(pàng-nn̄g),湠卵(thuànn-nn̄g),疶卵(tshuah-nn̄g)。想不到這麼多種說法,好生動啊!

蠶絲:娘仔絲(niû-á-si),蠶仔絲(thâm-á-si)。

抽絲:抽絲(thiu-si)。

紡絲:紡絲(pháng-si),自繭蠶抽絲,捲成線紗。

蠶架(tshâm-kè):養蠶的棚架,引自《台日大辭典》。

蠶kám(tshâm-kám):承蠶兒的圓型盛物的淺竹筐,引自《台日大辭典》。

kám,圓型盛物的淺竹筐,就是kám仔店的正字。

養蠶的過程與用詞真是複雜,尤其是現在國小改養麵包蟲(那是我小時候在糞坑看到的啊!),沒在養蠶了。我想原因很簡單,小時候養到最後生一堆卵,又放很臭的尿,結果生養太多無法負荷,無奈成批丟掉,不僅殘忍又失去教育意義。

蠶的用詞那麼多,猶如「天蠶變」那般奇幻變異,為何我知道?除了家鄉父老口述,就是查字典或去網海找 — — 但這樣的拼湊永遠就是不完整。

最後再次呼籲一下,我們得要有台語學校 — — 蒐集相關用詞,完整且精確其敘述,建立現代的台語課文,才能讓蠶的知識流傳下去,就像其結繭化蛾產卵,一直生育繁殖下去。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