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人類原廠設定:有聲電子書之試想

Gustave Cheng
Apr 27, 2022

--

長崎港兩天遊歷完,我搭乘大村線經過豪斯登堡,到佐世保吃漢堡見識日本軍港的風情後,在傍晚,續坐電車往武雄而去,那是座靜謐的小鎮,擁抱著眾多溫泉旅館和一間美麗的圖書館。

電車在山谷間緩緩行進,沿途瀏覽秀氣的景緻,想要寫點什麼又不知要寫什麼,有點猶豫是以頭亂轉亂看,瞥見座椅的縫隙間,有位女士套上高雅的白色袖套,正在閱讀。

那不是書,而是尺寸稍大的手機,螢幕如雨天的落地窗,畫面乾淨,行距疏朗,字體漂亮一如日本傳統建築屋角讓雨水串連落下的「鎖樋」。

最美的不是手機,而是女士換頁時手指之撥動,我想她早習慣以科技器材來閱讀,看幾段到底就換下一頁。

將書本的排版置入手機,讓讀者撥動螢幕如翻動書頁,在九州這日本比較偏鄉下的地帶,已是種日常。

電車持續行進,觀察他人之閱讀,竟成了一種美。

我起身去廁所,刻意經過女士的座位,轉頭偷覷如拍照 — — 眼底照片裡的女子掛上耳機,雙眼靜闔,手機螢幕的頁面仍亮著。

這照片的捕捉,讓我起了試想 — — 若手機的功能不單是閱讀,還帶有聲書功能,視覺與聽覺並行,會是怎樣呢?

也就是,你可以純粹進行螢幕的文字閱讀,同時開啟有聲書功能,閱讀同時會有作者或配音員唸讀給你聽,甚至是廣播劇般有配音配樂帶環境音,你可以在聲音營造的情境中,閱讀分段的文字,建構一整篇故事。

此非電影電視網路影像,而是聲音劇場環繞,配合文字呈現,建構立體的幻想空間。

或者是,將眼睛閉上,你手機螢幕停在哪頁,有聲唸讀與廣播劇就到哪頁,當然配備自動播放功能,有時單純聆聽,有時配合文字閱讀 — — 最終關掉聲音,用自己的意念擷取文字含義,只靠一道系統的感覺,便進入書本的世界中。

此為我這低科技人類的單純想望。

就一般大眾而言,上了電車掛上耳機看手機影片,就遠勝文字聲音的「雙掛系統」。網路上無論長片短片各種內容的影片,看都看不完,這樣的「有聲電子書」,怎會有市場?

是啊,我真的很天真,只是純粹想讓雙眼休息,望向窗外單單聽有聲書,回到用耳朵來聽故事的前科技時代、那人類的童年。差別在說故事的人,變成錄音室製作的專業人員,媒介也從日出日落的真實空間,變成一手可握來連結無限資料庫的虛擬世界。

「有聲電子書」做為學習語言的教材,其設計與裝置早就存在,在頁面上點字就唸讀給你聽,還附加解釋與線上互動等等⋯⋯。

在人類感官硬被科技牽著走,進化到Meta這元宇宙要你全心神都被拉入的觀落陰時,人類原初的肉體與精神設定,是否相容?一出生就內鍵科技與電子的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真的可以順著推衍成為科幻小說動漫那後人類的樣態?

難不成退一步比較好,低科技才符合人性?

就像出國旅遊時,將定居地的累贅與裝備卸除,只掛兩三個車廂,班次稀少,運行於山間谷地,有手機也有窗外風景,卻把眼睛闔上,單單讓耳朵接受,週遭的聲音有真實有虛擬⋯⋯。

下一刻,進入隧道,往那美麗的圖書館而去。

發表於《幼獅文藝》820期,2022年四月。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