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台語可以怎麼做?
一、台文書籍美感
有了金萱體與空明朝體之後,台語文的字體與排版的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不要再推託缺字或漢羅不合了,也不要再出那種醜醜的台語書了。在編輯技巧與出版品質,至少要跟華語的比肩(但拒絕設計過度)。最終,得琢磨出那種一看即知的「台文書美感」。
二、導覽與科普的點線面
在還沒有台語委員會之前,台語語料的整理與田野調查,只能靠民間來奮鬥,不過有件事可以先做:台語的導覽與科普。目前已經有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故宮南院、南瀛天文館(還有很多)⋯⋯已經建立或是正在訓練台語導覽,這是一個「點」的開始,再來是「線」的串連,將各博物館、美術館、主題園區、社區文化的台語導覽串連,甚至是台語友善店家與旅館民宿等等。越普遍,就越全面,需要的人才越多,也會更深入社區與中產階級。
三、繪本大年
因為台文繪本之大盛,意外造成「聲音」成為固定規格,在配音與有聲書方面,比華文作品走得更前頭,配備更完整。基本上配音的人選是無限廣闊,除了台文與專業配音人員,歌手廖士賢、林昶佐、林奕碩都「獻聲」了,再來的人選,令人期待。而也希望台文繪本不必侷限題材,萬事萬物都可以入文入圖,成就「繪本大年」。
四、全面性的文化產品
很多人喜歡講「滅亡論」,我倒覺得,台語會走向「M型化」,留存比較好的原生地區,危機點在華語化問題(聽我這輩的語詞就知道);而另外一端的多是文化人、知識份子與比較優渥的中產階級,他們需要完整的文化產品。在幼教、繪本、語言教材逐漸充實的現在,下一步需要更全面性的知識類雜誌,例如空中台語教室與台語生活誌,不一定是紙面的,網路更為方便,可以在生活中隨意取用。而書籍方面,更為貼合現代人經驗的台語文學,經典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需要比較長久時間與功夫來製作,但現在就可以開始做了。
五、台文演員訓練SOP
不只是公視台語台,電視劇花甲、俗女、用九、做工的人、我的婆婆收視率這麼高,電影孤味、同學麥娜斯票房亮眼。可以預見,商業影視作品中台語成分會越來越高,而觀眾也會對台語的發音與內容更為挑惕 — — 因為競爭加強,不要以為只要有台語就好,但要如何讓演員的台語更好更漂亮呢?有台語老師其實不夠,還要有完整的SOP了,已經研發好了,請洽嘉義的阮劇團。
六、台語歌的戰國時期
從最近傳統台語歌手的轉型,到新歌手的銳意與多樣,可預見台語歌的質變,但會變到哪裡去呢?沒有人知道。但最近很流行多語融合,我首先知道的是魏如萱的〈你啊你啊〉暢銷,然後是茄子蛋明顯的台華融合,阿爆與李英宏合唱,珂拉琪現象,我甚至聽過客語與越南語融合的⋯⋯這樣語種的融合,會如何演變?沒有人知道。但我知道的,若非藝術性之雕琢,要不就要好聽超流行,新台語歌在流行面方面容易有斬獲,但藝術性真的還很欠缺。
七、香港人教我們的
臉書、Youtube、報章媒體與電視新聞,台語台不論,其比例與熱點必定會越來越高,但若只是粗淺的罕詞與新語挑戰,或是搞搞笑與玩玩樂,早就沒有效力了。相關的教學文章與影片,現在已經大爆發了 — — 但若沒有台語委員會,以及學院或組織的整體規劃,也是有天花板。不過有個現象,移居台灣的香港人越來越多,很多是因為厭惡中共離開的,或許華語很實用,但基本上是跟普通話相同的。所以,台語、客語、甚至原住民語,都可以是新的認同,與擁抱民主的話語。
八、超級英雄現身
現在已有許多新台語網紅與名人了,但我一直在等待,席捲聲量的新人出現,會是誰呢?不必我說,到時大家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