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趨勢】科普之聲
詩人沈嘉悅最近從事「有聲書」的開發,透過臉書跟我聊聊,遂想起我們認識的起端,是在SOSreader(現稱方格子)。其時他在那網路媒體工作,我們共同開發了「大士爺厚火氣」的專案,透過網路連載與聲音朗讀,來推展台灣的傳說故事。
我很喜歡跟嘉悅合作,畢竟他也是詩人,我們天馬行空的想法,還有對事事物物保持樂趣的個性,真是相當契合。而且,他也熱衷慢跑與威士忌,比我快,酒量比我好(男人不只是比長短大小啦)。
話說回來,那時我正熱衷於網路媒體的刊載,不僅在SOS,也在三餘書店的「時行」網路雜誌連載童話故事,更透過網路獨立賣詩集⋯⋯從其中的獲益來說,這的嘗試是失敗的(很多人都成功了,是我能力不足)。
三年前,那時我和嘉悅以及三餘的一麟鑽研努力且不斷呼喚的,有兩個重點:聲音廣播與台語復興。
沒錯,2020年的當下,Podcast和台語是年輕世代廣大興趣的主流之一。
這期間,我寫了《台語好日子》等三本書,公視台語台成立,網路的台語字卡與影音更是風起雲湧,更不要說台語《小王子》之暢銷。
我也主持了兩年半的「拍破台語顛倒勇」,因為我要專心寫作,就停止節目,沒想到Podcast狂潮就此掀起。真的符合嘉悅說的這句話:
創作者還是走在最前面的。
這句話逗得我好樂,也讓我回顧我自己的創作歷程:十年前在聯合文學雜誌策劃「府城靜好」,台南熱就發燒;2015年和鄭栗兒合寫《基隆的氣味》,當時沒有任何一本雜誌與媒體把基隆當專題的,而現在呢?真是鋪天蓋地啊!
這不是我老鄭賣瓜,家己褒較袂臭臊,個個都是有具體實績的。而有一陣子我熱衷地誌書寫與田野調查,非虛構寫作就興起了,也冒出許多暢銷作家(哀嘆新郎不是我)。雜誌編輯曾是我主要的工作與興趣,曾經策劃老書新摩登、聲音地景、美學提升,這些議題到現在都是當紅炸子雞。
而下一步呢?
談到聲音,Podcast過於飽和,就跟新文創美學與老屋新力一樣,都會陷入停滯與重整。而台語的復興與推展,由於第一層的趣味元素與時新再挖掘下去,就會有難度,基本上點閱率與注目禮會減少許多。台語的拓展,會進入體制與規模化的基礎打造,要到這一層,才有助於台語的長長久久,但同時,也會開始無聊了(就像英文背單字)。而真的有主流市場與群眾化可能未來者,是新台語歌,新偶像劇,傳統戲劇重生。
去年底的誠品年度報告,曾來訪問我這位「很愛買書」的創作者,其中有的問題是,盼望誠品未來可以注重哪個方向?
首先我當然是說台語囉(誠品的台語《小王子》都擺一大疊喔),其次,我說到的是「科普」。
這也是我之前兩年在閱讀與廣播製作的節目,透過台語來談黑洞,用台語來探討科學名詞。但我認為下一波對社會有助益,且真的引發討論,甚至是會有「收益」的,是科學的聲音。
此時,你必定會想到「理科太太」。
沒錯,這是個失敗的例子,因為其太取巧了,著重在議題與商品的銷售,紅的只有「理科太太」,其他的大家都毋知影(m̄-tsai-iánn)。
我因著迷於科普,又買了一疊的書,跟我人齊高。我必須說,台灣的科普翻譯與編排,真的是賞心悅目、巧奪天工,本本都好讀,本本都好精彩。雖說主要是外文翻譯過來的,但譯筆流暢,主題與角度動人,我在其中偷用了好多觀念,寫到我的創作裡頭。
但科普有個大問題,大家一聽到數學、理化、地科,眉頭就皺起來了⋯⋯生物與太空還好,但只要談到「理工」,就是會有先天硬邦邦的偏見。所以市面上的書籍或是節目,都會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大家來認識某個原理,某種生物,還有某些奇觀⋯⋯。
但現實的狀況是,科普的市場十分侷限;而且,我大概讀了十本關於「太空與物理」歷史發展之書籍,無論是哪一國哪個時代的人寫的,真的很像教科書,切入面都大同小異,差別是筆法與說故事的方法不同而已。
而且,設計與風格都太刻意強調要拉近大眾距離的色彩與口氣,反而到最後其實都差不多。
這跟台語的推展是很類似的,因為一談深就會涉及深奧的理論與結構,所以只能在第一層來變花樣。
但科學和台語不一樣的是,這是會賺大錢的。
舉個例,最近台美中展開的晶圓大戰,台積電大氣魄在台灣設廠,說到晶圓從七奈米、三奈米、二奈米,越小的效能越高,而且能賺越多錢。
我是個理工外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遂去網路尋找,文章我只能讀個開頭,到涉及原理時,我就讀不下去了。
最後能吸引我的,而且一系列看下去的,是政論節目八到十五分鐘的「新聞科普」。我知道那些名嘴都是假內行,內容也都太誇張,但我就是看下去了。
大眾對科普有興趣,最核心的,就是跟自身的利益相關,我要說的是「利益」,為和晶圓越小,台積電就越賺錢,都要富可敵國了。(大家都想沾沾光)
其次,為何說科普的聲音呢?因為科普要化成影像,不是太素樸就是太貴,所以用說的配合簡單圖卡,是最可行的模式。
政論節目的模式就是種「可行」,但我想要一系列且可信任信實的。而且,吸引我興趣的美學與切入點,要「跟得上時代」,不是「八點檔」菜市場款。
總之,在2020年將盡之時,我的期待,是新台語歌、新台語劇、新歌仔戲在這三、五年席捲風潮。也期待「科普之聲」之崛起,能在鄭半仙的臭喙(tshàu-tshuì)之下,對這社會有深廣且正面的影響(外行的我完全無法參與啊!給我晶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