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好歌】月夜愁與陳淑樺
昨夜睡得非常安穩,早晨蘇蘇然醒來,心情平靜純化,漸漸有字浮出來,我就順著那字唱成了歌,是〈月夜愁〉: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哪未來
心頭邊唱我分析的毛病又犯了,開始分解歌詞的文法,發現「述補」、「述賓」結構運用得非常精彩,尤其是第二節收尾(此處用楊秀芳老師《臺灣閩南語語法稿》文法用詞):
心頭酸 目屎滴
現下台語被華語嚴重影響,慣用「偏正結構」如「微微的風」,或是「並列結構」如「微風。心酸。眼淚」。被弱化的台語人,已經不太會用「述補結構」。
也就是,使用大量拖沓囉唆的「⋯⋯的⋯⋯」,「⋯⋯和⋯⋯」,不知「⋯⋯甲/了/真⋯⋯」之巧妙。
「述補結構」此語句結構猶如神龍擺尾,可以讓句子更為凝鍊,呈現台語的音韻特質。例如「真大港的風」就是「偏正結構」,若改成「風真大港」,少了一個「的」,且重點在風之強勁,放在壓軸,港(káng)此降調一下去,真的感到渾身之吹襲。
分析周添旺作詞的〈月夜愁〉,句法跌宕多姿:述賓,述補,主謂,偏正結構勻稱,加上適當的疑問句,流轉順暢,情景交融,可說達到齊勻(tsâu-ûn,均衡),束結(sok-kiat,簡潔),雅氣(ngá-khì,優雅)的台語歌黃金範型。
無怪乎我主持「拍破台語顛倒勇」廣播節目時,〈月夜愁〉是來賓點播率最高的歌之一。近百年來被民眾再三歌詠,翻唱的歌手與團體不斷。我上itune一查,就有五十多種的版本,實際上應該有幾百版。
邊起床盥洗我邊回想,喔,甦醒時心頭會縈繞〈月夜愁〉,乃因睡前點聽了陳淑樺唯一的台語專輯《淑樺的台灣歌》,是由李宗盛監製的。在台灣解嚴前後,興起台灣老歌的重唱風潮,版本不計其數,蔚然大觀。陳淑樺童星出身,以台語歌〈水車姑娘〉初試啼聲,後來主要唱華語歌。其聲音輕柔勻稱,剔淨中帶著安心感,允為一代傳奇歌手。
〈淑樺的台灣歌〉是陳淑樺晚期的作品,將台語歌唱得簡練清新、婉轉清靈。然而,或許是後來華語歌唱習慣了,其圓唇音不清楚,撮嘴音太過,唇齒音不夠漂亮,鼻音蹇澀,入聲字過於輕率,拉尾音顯得氣力不足。
這也不能怪她,華語歌唱那麼久,再轉回台語歌,其發音的細微處,可是隔了道中央山脈。
很多台語歌手為了要凸顯氣口(khuì-kháu),咬字顯得太刻意,〈淑樺的台灣歌〉吹拂著新氣息。但過與不及如何取捨?這就是門高深的藝術了。可惜陳淑樺的精神狀況不佳,沒有像鳳飛飛演藝生涯的燦爛黃昏,致力於推廣台語老歌,吟唱出一番新氣象。
愛上〈月夜愁〉,我有好幾個階段,起初是童年的回憶,熟悉其傳統旋律;高中時愛上文學,沈溺其詩詞般的意境;之後熱衷台灣史,從「三線路」來理解其脈絡背景,請讀維基;現專注於台文與歌詞創作,對其句法與音韻之巧妙,不斷琢磨再三。
〈月夜愁〉是唱不盡,品不完的,隨著經驗累積,生命流轉,相信還會有好幾個階段的體會與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