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好書】古早台灣平民怎麼吃?

Gustave Cheng
5 min readJun 17, 2020

讀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考據與田調確實,敘述與理路留清晰。僅就〈古早台灣味:庶民的餐桌〉此章,談1949年飲食大混融之前,台灣常民尤其是漢人的飲食習慣,在其曉暢的分析中,解決了我許多疑惑。

以下是我的心得,餐廳與廚師書中另有專章,請大家以購買代替支持:

一、蕃薯粉是新食材?

蕃薯原產於美洲,15、16世紀經由印度、東南亞來台,17世紀在台灣就有蹤跡,其後融入日常飲食之中。米飯與蕃薯的烹煮比例,是家庭經濟狀況的指標。同時,蕃薯粉在日常食物中使用廣泛,尤其是牽羹(khan-kenn/kinn),如蚵仔煎、肉圓、蚵嗲、羹類等等。順聰按語:所以說,蕃薯粉製品頂多是明末清朝才有的飲食,是和福建原鄉同時發展的飲食,所以有殊異的系統與口味。僅就台灣而言,蕃薯粉的使用非常普遍,然而頂多是兩、三百年的歷史。

二、消失的烏九糜?

日治時期的天才文學少女,艋舺人黃鳳姿,談到台灣人因忌諱「九」此數字,所以在29、39歲時會煮「烏九糜」,於正月二十九日分送給鄰居,稱為「過九」,躲過年歲「九」之不詳。目前此習俗已經很少見,烏九糜是用荸薺、冬瓜、紅棗、柿餅、花生、果餅、龍眼、蓮子加上米等九種材料煮成的甜粥。

三、各種醃製的膎(kê)

書中引劉枝萬〈台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談到沿海地區的會將魚蝦貝類醃製,製成各種的膎(kê,書籍記載為鮭),且成為廟宇的建醮祭品,如西港慶安宮就擺列出:丁香鮭、蝦鮭、蚵鮭、麥螺鮭、赤嘴鮭、珠螺鮭、蚶鮭、鎖管鮭、花令鮭、紅蟶鮭、烏蚶鮭、鳳眼鮭⋯⋯。順聰按語:這麼豐富的魚鮮醃漬品,大部分台灣人不要說吃過,連聽都沒聽過。

四、磅皮的美味效應?

書中談到豬為台人重要肉食來源,除了各部位的取用,因保存期限之故,多加工為肉乾、肉拊、肉皮和香腸等等。書中談到順聰最愛的磅皮(pōng-phuê),經常用來製作成滷白菜等菜餚,因其有獨特香氣、又能吸附湯汁,可大幅增加食材的風味與油脂香氣。

五、環海的台灣人海鮮吃得少?

因儲存保鮮之限制,以前的人海鮮吃得並不多,住內陸的人最多是吃鹹魚,品嚐魚鮮的機會甚至比肉類少。早期漁捕技術不佳,危險性高,所以漁獲量與種類其實不多。甚至在日本時期,光是1920 年,進口的漁獲還比台灣撈捕的數量與金額還多,主要是函館與神戶進口的鹹魚、乾魚、干貝,也就是,日治時期台灣人飯桌上的海鮮,多以進口為主。比較現下台灣人桌上強調本港撈捕的新鮮,真不可同日而語。順聰按語:早期漁民與養殖業者,吃的魚鮮也沒有比較豐富。我訪問過養殖業者,長輩說家裡養虱目魚都是拿去賣,自己都很少吃,那是有錢人才吃得到的,由此可證。

六、燃料的南北差異?

瓦斯爐與電鍋1960年以後才普及,過去多為傳統的大灶與火爐,得取薪來升火,一般多使用秸稈、薪材與木炭。且南北有分,南部蔗田多,會取蔗葉與蔗粕,使用的木炭多為龍眼炭、九芎炭;北部則使用稻草與相思炭。作家林海音曾為文敘述煮飯時升火的窘狀,用過各種燃料,發現最優良的是相思木炭。順聰按語:台灣到處有甕窯雞或桶仔雞店家,北部盛行相思木,南部多為龍眼木,此與樹種的地域特性有關,都很優良,烤出來的確是均勻且香氣十足。

七、鹽是勉強日常,糖乃奢侈?

台灣平民的烹調手法,主要是煮與炒,偶而用到煎、燉、滷,所以台灣早期家常菜的特質,常被描述為「清淡」。這涉及到燃料與食用油不足的問題,調味料主要是用鹽與醬油,是以台語描述食物有滋味,是說鹹纖(kiâm-siam)。醬油乃主要的調味品,越富庶者使用越多,多了一層香氣,不會死鹹(sí-kiâm)——那是純粹加鹽的窮苦人家之無可奈何。味道的層次,是一種奢侈,所以當時的調味料如糖、胡椒與醋,多用於宴客,之後才有日本進口的味噌與味精。順聰按語:這也說明比較富庶的府城多以糖增加滋味的原因。

八、炸物本非日常飲食?

書中談到,早期食用油相當昂貴,一次用一鍋油來炸肉,這太過奢侈平常人家做不到。也就是,炸物在傳統飲食文化中,比較不屬於日常飲食,乃接近公眾展示層次,其珍稀性成為宴客時招待、餽贈之佳餚。例如辦桌(pān-toh)吃到最後,相對於湯湯水水與魚鮮,炸物更適合讓客人帶回去當續味,也就是具有公眾性與共享性。順聰註解:這也說明了像鹹酥雞、雞排等炸物,多為外食且具共享性與犒賞性之特質,其有常民生活的象徵特質與歷史根源。

九、小吃是新名詞?

陳玉箴談到,無論是台語或客語,都沒有「小吃」此詞,是這幾十年才發展出來。過去都稱為點心(tiám-sim,點心(diamˋ ximˊ,客語四縣腔)。1908年日人調查,台灣人最常食用的麵類前五名:米粉、大麵、麵線、冬粉、豆簽,此外還有麵乾、雞絲麵與意麵。其中近來引起沸議的冬粉(tang-hún),是來自中國的山東粉沒錯,1942年東方孝義的《臺灣習俗》早已說明。

十、節慶食物之奇風異俗?

台灣過年過節的飲食相當複雜,且各地殊異,書中指出一些很罕見的飲食習俗。例:端午時安平人吃「煎鎚」。舊曆七月七日,士林人會做「七夕粿」來「食福氣」。以往中秋節吃的是一種「大餅」,現下的廣式、蘇式月餅是二戰後才興起。「冬至圓」以前是沒有餡料的,有些地方製作「雞母狗仔」,小琉球吃米丸與糯米做的菜包,台江地區則吃菜粿。農曆六月初一昔稱「半年節」,祖籍漳州者會以紅麴、米粉製成「半月圓」祭拜、食用,現下此習俗幾乎消失了。

最後,來領略過春節四大糕粿所組成的漂亮俗語:

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包金,菜頭粿做點心。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