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好書】風土書寫的超日與超前

Gustave Cheng
4 min readMay 31, 2020

--

疫情影響,出版乍然乾旱,新書量大幅減少,尤其是旅遊書,沒得出國,幾乎是零產出。

但在此乾涸的天年,台灣的風土書寫,猛然從旱地長出奇艷花朵。

這幾年我專心於台語研究與書寫,地誌書寫暫放一邊;同時也因風土題材遇到瓶頸,脱卻了關心。你看小旅行、輕旅、風格旅遊等書籍系列如同京都潮,在極盛蓬勃之後掉入清淡 (影像與雜誌除外)— — 主要是題材、內容、風格的重複,讀者缺乏新鮮感,編者也厭倦重複,自然沒有商機。

然而,隨著《地味手帖》的出版,我這幾天重新審視了相關的地誌書寫與風土出版,隱約感覺,新的一波就要開始。

首先,是美術與設計之超凡頂天。我常舉一例子,十年前去日本旅遊,我總是拚命蒐集觀光文宣與特色地圖,純粹是喜歡其精緻漂亮。但現在我已無此動作了,因台灣在地的設計,漂亮美觀是必然的,其創意與多樣,許許多多已超越日本。

刊物設計也是,尖端的裝幀隨著業界的提升與整體社會對文創的重視,早與日本並駕齊驅 — — 此觀念與技巧滲入更基層的各地方,將遺世獨立的在地元素以高端的技巧提煉,生發出屬於台灣的獨特風格與美感。

一開始只是散步各地的單點,現在是遍地開花:無論是刊物設計、圖像繪製、產品設計、店面裝潢等等,這十年來千倍萬倍成長 — — 但獨一無二的美感在哪裡呢?歐美這邊擷取,日本那邊提煉,這邊學學那邊變變:

「一看便知」的台灣美學在哪?

其次,談到風土書寫,已非過去文人的抒懷與知識份子探奇,非那些知名作者以其媒體聲量去指導批評浮面的現象。

許許多多作者在地扎根,無論是從地域、專題、專業、產業來立足,跟美術設計一樣,也是遍地開花。切入的角度豐富多樣,文筆章法搖曳生姿,或樸素、或田野、或腔調微微、或筆觸濃厚 — — 這真是讀者之福,不斷有新的作家新的題材冒出,讀不完,享受不盡。

同樣要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地誌、風土、專題作家,發表的刊物與媒介受眾,比較屬於專精的讀者,如何傳播到更為大眾的層面,才是難關。也就是,你這個得獎的公視影集,不僅內容深入,也相當好看,如何打入八點檔「炮仔聲」的族群,在量方面得到提升,真的值得好好建軍整備。(花甲與俗女稍稍有做到)

最後,是在地實踐與產業發展,這點超乎本文章的守備範圍與我自己的專業。但地誌刊物與風土書寫,或說新聞報導與產業觀察,在此紛紜多樣的發展中,可以「超前」發掘現象、分析歸納、思考盤整,甚至提出見解與解方。

二〇〇九年我執編聯合文學雜誌時,曾策劃「府城靜好」專輯,十一年後雜誌再度推出「台南甜」,那規格與內容真不可同日而語,從中可見第二波台南熱的成果,與乎文學、編輯、美學、風土之大發展。同時,也可從《鹽分地帶文學》五月的大變身,看出其間的變化,也是由聯合文學雜誌團隊執編。

都很美,美得很不同。

林致維的《旅繪台灣》偏向歷史旅行,徐志宏《大海的一天》屬個人感懷,主力都在圖繪,各有不同的線條、色彩、構圖,從走踏與圖像的交融中,台灣美學的辨識度可說越來越清晰了。

而無論是從恆春發行,最南方、最獨立、最素樸的《ㄏㄠˇ日子》,或是在台北最中心、題材最前端、設計最極致的《地味手帖》,都展現了不凡的自信。

值此台灣疫情逐漸平息,國外依然波詭雲譎,國內即將掀起前所未有的旅遊狂潮之際 — — 如何藉此機會返顧自身,讓風土與地誌更為深植人心,在人文與深度上提升呢?

就以閱讀來「超前部署」吧!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