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筋肉】小確幸有鋩角
台語的小吃稱作點心(tiám-sim),肌肉襲自日語叫筋肉(kin-bah),按怎喙食點心,練思想的筋肉,請來讀順聰的專欄:點心筋肉。
◎刊載於《幼獅文藝》2020年二月號
一月號文章〈火雞肉飯不出嘉義〉刊出後,我到宜蘭某高級飯店吃午間Buffet,菜色偏日式,擺滿了壽司、生魚片、關東煮與醃漬小菜。於固定範式自助餐與東瀛風之間,赫然發現雞肉飯 — — 還沒合體,是將食材分盤裝好,讓顧客自己來「手作」。
如上期文章所述,我畏懼在外地吃雞肉飯,但這宜蘭飯店竟推出如此體驗,好奇心驅使忍不住就「手作」下去:先是盛飯用飯匙(pn̄g-sî)將熱騰騰的白米飯安撫妥貼,接下來夾雞肉置上,醃黃蘿蔔我最愛,在碗緣多塞了幾片,雖說不喜油蔥還是勉強撒了些,最後淋上淡黃純淨、壓抑中散發香氣的味道之心:雞油。
興沖沖端回座位,將滿桌的杯盤撥開,就來嚐嚐這「手作」雞肉飯。嚼著嚼著還頗得意,我的手藝很有個樣子,扒著扒著到最後一口⋯⋯哎!還是聞到那股難聞的雞騷味了。
潔淨高雅的飯店餐飲空間,猶如排除多餘干擾因素之無菌室,聘請的廚師個個手藝高超,沒想到,火雞肉飯還是不成個樣子。
我雙眼洞然,望著造型別緻的白瓷,回想適才那碗雞肉飯:白米飯是日本空運來台的頂級米,但硬度不對;雞肉扎實帶皮卻切成方塊,肌理橫生生被破壞了;壓軸是那一匙油,若以為純粹雞肉提煉就是,那就小看了嘉義老店家,其熬製有特殊手法,油不只是油,還添加秘方。(至於是什麼,店家都笑笑顧左右而言他,當然不會外洩。)
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了鋩角,缺了小確幸。
為啥物(uī-siánn-mih)?先來說文解字:
鋩角,台語發音mê-kak,比喻事物細小而且緊要的部分。
小確幸,日語發音しょうかっこう,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一攤開,豁然開朗,事物的關聯就此貫通。細小看似微不足道,可相當要緊且切切實實,關乎品質好壞,是行走坐臥吃食的關鍵,少了一手功夫,缺了這一味,就不夠確實、明亮。
火雞肉飯的小確幸,都在那細微的鋩角之中,尤其是肉,那片肉的功夫。宜蘭那飯店切成齊整肉塊,恐怕是想凸顯其料好實在,卻破壞了雞肉組織與油香之連貫。而市面上的雞絲飯,除了用雞肉不是火雞肉外,那一絲絲的紋理看似細膩,卻沒將渾然一體的香氣移至碗中,反顯得破碎混亂。
回頭想想,在嘉義,為何將整隻火雞擺在攤位店面最前頭?除了貨真價實掛保證,更在客人一呼喚點餐,老闆拿出刀子饒有角度的將大火雞身上的肉逐一卸下的過程。(當然很多已事先片好了)
這片肉的功夫,華語無法精確描述,得用台語的𠞭婁刂(liô),教育部辭典如此解釋:「用刀子割取、刮取薄薄的表層或切成片狀。」通常用以刮取事物表層,如婁刂豬油;或吃麻油腰子時,劃開細嫩半熟的表面如花朵綻放。
𠞭婁刂,得順著火雞肉體的弧度與肉質,運用經驗與工夫將肉取出。需知,火雞表面起伏變化多端,各部位的厚薄軟硬油脂殊異,端視師傅的手路(tshiú-lōo,手藝):
𠞭婁刂肉,嘛共氣味婁刂起來。
是以用切的、用撕的、用片的,都無法曲盡其妙,都被破壞了。得用𠞭婁刂的,透過一片肉的取出也將氣味的核心取出來。
這樣的鋩角,需要生活與經驗的累積,才得發現、磨作、傳承。小小一碗雞肉飯,含帶細微且緊要的功夫,這是台式生活迷人處,台灣人日日透過舌齒嚼吮,持續而穩定在廟口街巷「小確幸」著。
缺乏鋩角,小確幸便無由延續,頂多是度日子,不是好日子。
而這樣的好日子,是台灣社會歷經多重統治者,社會經濟跌宕起伏,在喧囂騷動中,可以在一攤小店,一碗淡樸的米飯中,覓得的一絲短暫且確定的幸福。
動盪中得靜好。
雖和村上春樹的現代處境不同,但這樣的幸福,有師傅的手藝琢磨著,沒有疏離,不是囈語,商品金錢味不重,踏踏實實「鋩角」,讓台式生活之美好,更甚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