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之路】字句鍛鍊的十項怪招
大學同學與學弟妹,知道我讀書寫作怪招很多(包括我太太),最口耳相傳的是中文研究所的準備考試,因為範圍實在是浩瀚無涯,光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就讀不完了,我就搞出一招:先列出中國古典文學各時代與各文類大綱,然後去找各專題研究的書籍,把「序言」印下來,只要讀這個就好。
為何呢?論文的內文大都疊床架屋,而序言或後記,通常是研究者的大綱提要與心血凝聚,其架構最清晰,更會將最漂亮的句子與精到的要義排至前頭,所以,只要讀論文與書的序就好。反正考試當下時間篇幅有限,將重點以美文形式申論,無往不利。
我就順利考上師大國文研究所了。(文學史超高分,飄逸!)
回到主題,自從高中讀了黃永武老師的《字句鍛鍊法》,我便深知字句是作家成敗的關鍵,更是核心處理機。於是就展開「尋章摘句」的歷程,至今二十五年,熱火未休。
最近大量搜集並閱讀日本經典作家的新出版品,發現像陳系美、劉子倩、林皎碧等譯者深有韻味,還有嘉義前輩邱振瑞譯稿之精到(中國譯者全部打槍),深感台灣近來譯事之精進,單就「文字」而言,甚至比台灣作家寫得還精彩。
為何呢?我推測原因,乃作家有其主觀固有的用字與心神,但譯者必須比較兩種語言,尋覓適當甚是更為特出的「同義字」,且作家大多寫自己,譯者得配合譯稿,做各種口吻、情韻、風格與思想感情之揣摩,無從選擇,反而生發出更多面向。
也不只是日本經典文學如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的新譯(川端康成全部要重譯),歐美的經典作家,還有哲學歷史文化系列,我往往讀到比華語文學更為精彩的「文字」。
又扯太遠了,台灣以往的「譯稿」水準不齊,文字不講究,我吸收的主要是文學內涵。當下,我將翻譯書當作「鍛鍊字句」的練功房,那過去呢?
這二十五年來我專注搜集字詞、磨做句子,研發出許多方法,大致整理如下,同各位細商量:
一、深僻的期刊論文:像社會研究叢刊,藝術評論,還有深入到偏僻無比的人文研究,裡頭有很奇怪的觀點,還有你意想不到的用字與文句,都可以撿來運用在你的寫作中。但最好不要那種成書的,因為會被規訓化,且裡頭論文很多根本不會成書,反而蘊藏著研究者的「樞機獨抒」(自創詞)。
二、唱片文案與側標:這些通常都不是專業作家,是音樂愛好者與怪怪的文青,他們順著旋律與音感寫出的文字,往往跨越日常文字的庸常。更別說錄音帶的紙頁或CD的小冊子篇幅有限,猶如詩,而側標更是詩中之詩,我都仔細琢磨浸潤之。
三、二戰後老報紙:二戰後台灣活躍的報紙記者,許多人從小讀中國古書,長大後以語體行文,其敘述有古文的架構,帶語體之流暢,更有對時事的古今脈絡延續,尤其是標題,入眼隨即刺激腦內啡分泌,直接就背誦下來。
四、街道的海報文宣:這些文字很容易消逝,所以在路上一瞥見好廣告,我會如照相般印在腦海中,而咖啡廳的海報更是文青之最濃烈,是流行也是一種瀟灑。經過百貨公司隨手的DM,我會邊走邊看,女性的化妝品與服飾為了吸引消費者失心瘋來扯開錢包,用字用詞如彩妝,煥發唇蜜般的誘人色彩,我都背著太太偷偷私藏於心中。
五、煙視媚行的古漢文:中國三千年的文化發展,累積恆河沙數般的文獻。裡頭的文字寶藏真的是挖掘不完,不過因數量太大,極費「披沙揀金」之功。我刻意把說大道理與會列入考試題目的剔除,選那些很「媚世」,被過往文人看不起的作品,如零碎的志怪,李賀的詩,張岱這個敗家子的小品,以及女性作品李清照,還有很多我記不得名字的排不上「大家」的作者。當然,古漢文的精萃太多,就文字的精美度而言,六朝文章,唐詩宋詞,各類史書,駢文與章回小說是我鍾愛,讀它千遍也不厭倦。(但流行的八大家、唐代傳奇、《古文觀止》就使不上力了)
六、故宮文獻:台灣故宮的期刊與出版品,印得都很典雅,氣勢超級驚人,但幾乎沒有人讀。而我特愛這些出版品,雖說資料實在是堆砌鋪排得讓人想睡,得捏死瞌睡蟲,夜遊文獻裡頭的引句與鉤沉,在夢境的邊緣,遇見亮到讓人眼睛快要瞎掉的好字句。尤其是器物與圖像的說明,字小小的排在邊邊,如珠玉寶石閃爍著。
七、地方文史刊物:台灣各地的文史出版品,除了國家書店,通路大都不會進貨,要到各地獨立書店與地方縣市圖書館才讀得到。這些書的內容相當在地,更是樸素,萌發大地土壤生發出來的親切字彙,氣味獨特,簡直是普天之下唯此地獨有的特產與小吃,讓人一再造訪,真是我的心頭好啊。
八、高中生刊物:這些刊物類似同人誌,端視學校交陪的範圍有多大。高中生初具作文能力,正在探索世界,字句沒被馴化,不自然僵硬的文章很正常。但往往就是在還沒熟化的年紀,硬會跑出盈溢青春感的動人字句。這些好字句的「選角」,得在大量模仿與類似的句子中,找到「異鄉人」的驚異呢喃,是我認為最難的「尋章摘句」。
九、華語文學之邊疆:以華語來寫作的地區,台灣之外除了中國,還有東南亞與美國等世界各地的報紙與出版品,和台灣形成不同的用詞與構句。但我都排除著名的主流作家,往邊疆如蒙古、西藏來找,或世界各地的華語報紙。說真的,這點我做得比較少,讀的與學得並不多,卻是我文字的養分之一。
十、口述資料:將聲音化作文字,也就是打逐字稿、訪問稿,藉此來搜羅饒富口語魅力的字句,這已跨越了本文討論的範圍,得要開另一篇專文。無論如何,這是一條更為廣闊的路,有利於小說與劇本的對話,好處多多。
以上所論,是針對文字的鍛鍊部分,來談我自己的作家養成。
須知文字工作者,是要將文字寫得流暢精確,比較帶工具性,所以讀課本、市面上編排精美的選集、世界經典名著、中國歷代文學精萃等等就可以。
但若要成為「作家」,就不是這樣了,你要有自己的風格。我認為,「文字」是最重要的,市面上許多討論並強調「成為作家」的書籍,比較本格派的就是如補習班講義的重點整理、SOP規劃、獨家口訣;比較外向的是文字之外的瘋狂旅遊、邊緣交誼、運動健身、社運參與、類型cosplay⋯⋯(這些我也常寫常做)。
若不是要當明星,其呈現的工具就是「文字」,佔了成敗的七成。就算那些看似不在意文字、強調內容的作家,手段更厲害,一招「翻譯體」,盡攬文青來湊熱鬧。
也就是,如何鍛鍊字句,也是作家的「風格」之一。各家手法不同,以上十招也只是我的「個人意見」,跟大家分享,也歡迎模仿,這是公版權,歡迎大家選菜來烹煮。
須知藝術創造就是你成長路中學習了框架,然後打破框架,創造自己的框架,才得成就你自己的「作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