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學仔】指甲小.學問細

Gustave Cheng
4 min readJul 3, 2020

--

那天看郭于中主播的節目《逐工一字》,解釋說人若貪錢受賄,或是醫生收紅包,台語比喻為「指甲眉真深」。

我隨即伸出自己的手指頭,原來最尖端、淺色像月眉(gue̍h/ge̍h-bâi,弦月)的部分,就叫指甲眉 (tsíng-kah-bâi)

指甲,優勢漳腔發音tsíng-kah,偏泉腔有人說tsńg-kah

此時我就好奇了,小小片、伸手就是的指甲,其各部位怎麼說呢?就去查字典整理了一下:

指甲紗(tsíng-kah-se):指甲的根頭。

指甲心(tsíng-kah-sim):指甲的中心。

指甲眉(tsíng-kah-bâi):指甲的尖頭。

指甲絨(tsíng-kah-jiông/liông):指甲肉。

甲邊(kah-pinn):指甲邊緣的溝縫附近。

關於指甲,美甲業者必定了解比我深,但我直男異男的,不僅未曾做指甲美容,甚至把指甲剪得短短短(其都是用咬的)⋯⋯沒想到,指甲短到出肉,台語也有說法,指甲特質也有分類:

入絨(ji̍p/li̍p-jiông/liông):指甲短以致肉露出。

咬指甲(kā tsíng-kah):咬指甲。

手指甲(tshiú-tsíng-kah):手的指甲。

跤指甲(kha-tsíng-kah):腳的指甲,簡稱跤甲(kha-kah)。

柴甲(tshâ-kah):硬指甲。

水甲(tsuí-kah):軟指甲。

指甲花 (tsíng-kah-hue):鳳仙花,古早人取來做染料。

天氣乾冷之時,我指甲邊緣常常會有小長條皮掀起,說痛不痛,但實在很煩人,此台語的說法我當然知道,我稍稍整理一下說法,發現指甲的毛病也很多咧:

指甲扦 (tsíng-kah-tshuann):肉刺。指甲周圍的角質因為乾裂而翹起。又稱拆扦(thiah-tshuann),裂扦(liah-tshuann),遛扦(liù-tshuann)。

白指甲 (pe̍h-tsíng-kah):灰指甲,白指病。

生甲邊(senn/sinn-kah-pinn):指甲炎,也稱作脹甲邊(tiùnn-kah-pinn)

㨂甲(tàng-kah):甲溝炎。指甲陷入肉中,引起周圍組織紅腫,甚至化膿。

敗甲(pāi-kah):腳趾甲的小指外側生出的多餘小甲片。(我有)

伸出指甲仔細端詳,聽說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程度。如此這般來搔、挑、刮、抓、摳、挖、掐⋯⋯我用台語自言自語,意外發現十組動詞(由輕到重,解釋來自教典),人說台語的動詞無比強大,在此又是一強力證據!

撓(ngiáu):以指尖微微挑起、挖取。

挑(thio):用指尖由下往上的撥起。

擽(ngiau):用指甲微微搔癢。

扒(pê):抓癢的各種動作。

抓(jiàu/liàu/giàu):用指甲來刮搔,甚至用五指用力摳下去。

刮(khe):用指甲尖來刮除。

剾(khau):出力以刮除物體表面。

控(khàng):大力來摳,來挖。

㨂(tàng):用指甲掐入皮膚,使其留下指痕,產生劇痛。

挖(óo/ué):通常是用單根手指來挖取。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無聊時會看著自己的指甲,也沒做什麼,純粹發呆。此時,以上的用詞與動作,還有那不痛不癢的小毛病,真的可以用來寫挖自己肚臍眼的「私小說」。

這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傳統,最著名的非「太宰治」莫屬。期待《人間條件》台文版翻譯,更期盼有作家用台語來寫指甲古(tsíng-kah-khóo),或說肚臍古(tōo-tsâi-khóo)也不錯囉。

期待這些經典名著早日有台文版。

--

--

Gustave Cheng
Gustave Cheng

Written by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