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學仔】書籤的台語怎麼說?
去書店巡田水(sûn tshân-tsuí),我只會買我自己的書。但出發前女兒想要最新出版的「世界文明尋寶記」系列,網路點開她們直接指給我看,知道是韓國的城市,且是第二集喔!
到書店第一「動」就買了《首爾尋寶記2》,再去覓我的書,真是「孝女」喔!
結帳時,店員遞出書籤隨贈,頗為精緻,想說女兒們會很喜歡,就隨書收入袋子中。
回家途中,我就在想,書籤的台語要怎麼說呢?
在網路查過多次,台文/中文字典寫冊簽(tsheh-tshiam),我認爲不妥,台語的簽(tshiam),動詞是簽名、押注,名詞離更遠,乃「成段的細長條狀物」,例:番薯簽(han-tsî-tshiam),像薯條的東東如何夾入書頁?
若用籤(tshiam),書籤是長得很像籤詩沒錯,但書是人寫的,籤詩是神明指示的啦。
我的看法,書籤的定義,是長條形、較為厚實的紙條,夾入書頁中,標記閱讀的進程、重點之所在,或是純粹看媠(khuànn-suí,賞美),猶如小時候常將樹葉夾於書頁中那般的浪漫夢幻。
說是冊鋏(tsheh-giap),被書夾或書被夾易混淆,用字也不夠優美。
用華語來敘述,除了夾,也可說「塞」入書頁,此時台語就有很多同義詞了:
櫼(tsinn):硬擠填入,不符合書頁疏朗悠閒的意境。
搢(tsìnn):一堆東西塞入,猶如衣物硬擠入櫥子中,不妥。
駐(tū):乃梗在喉嚨中,快要窒息了,這也太驚悚了。
窒(that):將孔洞或縫隙堵起來,像浴缸塞子堵住水,打槍。
塞(sat):台華同漢字,也是阻礙不通,塞鼻(sat-phīnn)較常用。
屧(siap):「用東西塞住孔洞或間隙」,書籤是薄薄的一張,非也。
楔(seh):教典解釋「東西塞進孔縫內」,在此較為符合書籤的特質。
另外,將衣服的下擺塞入褲子內,台語就是用楔(seh),另有一字紮(tsah)易混為「攜帶」的意思。Bingo!一回到家,我就要跟女兒宣布:
這款「楔」佇咧冊內底的長株形紙條仔,爸爸共號名做冊楔仔(tsheh-seh-á)。
得意洋洋打開家門,立刻共冊撏出來(jîm- -tshut-lâi),女兒歡欣鼓舞將書收下,就在爸爸要正式宣布其創造的台語新詞時:
爸爸,阮是欲釜山,毋是首爾。
啥貨(siánn-huè)?我把釜山記成首爾了!
同樣是韓國,《首爾尋寶記》兩本女兒都讀過了,她們要的是《釜山尋寶記2》。太太目睹慘狀,立刻要我回書店更換,否則時間一拖會很麻煩;女兒還冷冷補上一刀:
是釜山,毋是濟州島喔。
於是鼻子摸摸,回頭去書店重來一次,阿聰的台語新詞宣言,就此橫遭折斷。
幸好書籤是附贈的,還可以留存,新詞的命名計畫,寫成以上文章參考。
華語的書籤,台語若命名為冊楔仔(tsheh-seh-á),不知各位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