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心花開】睡眠的三階段論:夢境關口謎題
什麼動物早上四隻腳,中午兩隻腳,晚上三隻腳?
這是希臘神話中人面獅身所問的謎題,答案眾所週知,就是我們「人」。
談到人的睏眠(khùn-bîn,睡眠),我也拿來如此來比喻。
仍是嬰兒時,四隻腳全然落地,有滿滿的睡眠額度,可以睡得很飽很飽。攬抱著你的父母與周遭親友,以至於整個世界全宇宙,都不敢驚擾你,盼望你睡得落眠(lo̍h-bîn,熟睡)。
至少在上小學時,孩子需要長時間睡眠,這個階段的人類,也真的很好睡。君不見棒球比賽現場正刺激,加油聲震天還玩起波浪舞,電視鏡頭竟帶到觀眾席中的孩子,特寫,四周這麼吵,還能啄龜*(tok-ku,打瞌睡)。
孩子越長越大,睡眠額度漸漸被抽走,從四隻腳爬行再由家長扶著呵護著,到必須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獨立了,也開始有了眠夢(bîn-bāng,作夢)。
正式入學後,讀書可以很愉快,但要考試;同學真的很可愛,就是會有排擠與霸凌。煩惱入侵睡眠,陷眠(hām-bîn,說夢話)發生,半夜會被惡夢驚醒。
惡夢持續纏繞著人類,隨著升學考試、同儕競爭、家長期許、自我要求⋯⋯你的睡眠不是你的睡眠,美夢時間被外在的俗務奪去,總是無法飽眠(pá-bîn,睡眠充足),而且品質越來越差,有時候睡超過十二小時,睏醒(khùn-tshénn,睡醒)後,比沒睡更為疲倦。
踏進社會正式工作後,那就更慘了,學校其實是面防護罩,一掀開,世俗的責任與生老病死紛紛找上門,越來越歹睏(pháinn-khùn,難入睡)。無論正面決戰或疏離逃避,那心中的憂煩與壓力就是在,人不止是雙腳站立,有時候連站的地方都沒有,越來越淺眠(tshián-bîn,睡眠淺),才剛入睡就又醒來,些許聲響或滲入些許光,就會拍醒(phah-tshénn,驚醒)。這樣的改變是漸進的,甚至中年過後,成了難以達成的遙遠的想望,像清澈湖中的魚兒,你看得到,但釣不到,
失眠(sit-bîn),是現代人極為嚴重的問題,原因百百種。我曾經採訪過中藥房,店家說因睡眠困擾來抓藥的病人數不勝數,其原因,可能是現代人不夠累、勞動不足,才會睡不著,常常無眠(bô-bîn,睡眠不足)。
也曾當面請教著名的精神科醫生,談到失眠及其原因,她嘆了一口氣,不知如何說起。
愛睏藥仔(ài-khùn-io̍h-á,安眠藥)是迫不得已的,很多人沒吃是無法入睡的。
長輩們看著沉睡中的嬰兒,忍不住便發出讚嘆聲,臉上顯現出無比的幸福,除了感受到新生命的美妙,我想也是羨慕,羨慕可以如此安眠(an-bîn,熟睡)。
老年人的睡眠不止短,還是破碎的,返老還童像嬰兒那般捉摸不定,人類這種動物的夜晚,看似三隻腳,其中一根是拐杖,不是自己的,甚至全被剝奪,像坐輪椅般無法自主。
對許多退休的長輩來說,睏晝(khùn-tàu,午睡)比夜睡更為重要。台灣的偏遠村莊、小鄉鎮、樂齡城市,午間有時比半夜還安靜。吃過午餐後,就要眠一下(bîn- - tsi̍t-ē,小睡),享受這短暫的閒適。
睡眠是道謎題,人天天要解謎,只需躺在眠床(bîn-tshn̂g,床鋪),雙眼闔蓋,人面獅身就會出現,守在夢境的關口,千千萬萬的日子問同樣的謎題。
答案不需說出口,只要指向自己,人面獅身消失,關口就會打開,進入神話般的夢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