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心花開】結伴或一個人好?旅行的真意義

Gustave Cheng
Aug 26, 2022

--

朋友出國旅行回來,若是做陣(tsò/tsuè-tīn,結伴)兩人同行,興致勃勃要分享見聞時,我都會這樣問,對方往往這麼回答:

Q:你們有吵架嗎?

A:你怎麼會知道!

非阿聰我鐵口直斷,而是自身的經驗談。在還沒有孩子之前,多次跟太太出國𨑨迌(tshit-thô,遊玩),每在旅途的倒數第二天,我倆都會吵架。

這是多年後回顧歸納的心得。

舉去京都六日遊為例,一到古都我便瘋狂地走訪寺院、古蹟與哲學之道,但太太的心思都不在此,到日本啊就是要來血拚採購(tshái-kòo,採買)。她遊覽時唸買門票時唸時時唸我都當耳邊風,經過四条通之百貨商店區我都略過,眼看明天就要回國,終於在倒數第二天,火山爆發。

後來我就學乖了,旅途前兩天就先買個夠氣(kàu-khuì,過癮),卻發現行李啊很重很重,實在是不可行。

說真的,我比較偏愛一個人的旅行,就不必和旅伴參詳(tsham-siông,商量),要訂哪間飯店?走哪處景點?吃哪間餐廳?預算多少?直話直說者其實是好旅伴,毫無生活能力的就多擔待,最怕這樣的情形:

Q:晚餐吃什麼? A:隨便。

Q:湯豆腐好嗎? A:不好吧⋯⋯。

什麼都隨便,什麼都不要的旅伴,最容易引發火山爆發。

然而,一個人的旅行,不小心就會徘徊躊躇(tiû-tû,猶豫),尤其是不知何時要歇腳的長路漫漫,總覺得還可以再多走些,可以再多看些,實則已超過負擔了。

若是結伴,會互相看顧(khuànn-kòo,照顧),顧慮對方的感受、體力與個性,彼此提醒、互助協力。若發現苗頭不對,就會有人及時阻止,預防悲劇發生。

旅途中有個伴,金錢與智慧可以互相照應,有人聊天打屁,陪伴(puê-phuānn,相陪作伴)多了安全感,就不那麼無聊了⋯⋯其實很多人是沒膽,才主動相招(sio-tsio,互邀)去天涯浪跡的。

本文收錄於《台語心花開》,鄭順聰/著,木馬出版。

事情總是一體兩面,結伴旅行最終都要歸於個性問題,若是意見不合,想法不同,作息顛倒,更怕方向相反,發生摩擦,激氣(kik-khì,嘔氣),大吵一架,最終還是火山爆發。

我喜歡和我自己去旅行,我的同行者是孤單(koo-tuann),行李拎起就一個人出國去旅行。機票與飯店,車票與旅券,會先在國內注文(tsù-bûn,預約)。在準備行李與行程規劃時,只需顧慮自身的需要與感受,自行來處理與準備,不必和他人商量,省得輕鬆,才不會費氣費觸(huì-khì-huì-tak,很麻煩)

單身旅行的目的,無非是一種逍遙自在。在旅途中,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看到美景美物停下來翕相(hip-siòng,拍照),想拍多久就拍多久,要幾張相片就幾張,完全不必顧慮同伴的感受。

出國單身旅行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坐清(tsē-tshing,沉澱),把國內的人情世故、課業工作等,全拋到九霄雲外,還一個當下的愉悅的自己。在一步一步的走踏中,在流轉的市街與靜謐的山林中,將操心(tshau-sim,煩惱)慢慢放下,沉浸在移動的自由自在中。

然後,就又長路漫漫了,走過頭太累太乏,離下一站還有好遠好遠,天色已晚,雙腳痠痛,口好渴,心好累,恨自己為何不提早停步,找個地方歇腳,自己就對自己火山爆發囉。

旅行啊旅行!一個人孤單,兩個人麻煩,三个人以上就像旅行團,十喙九尻川(Tsa̍p tshuì káu kha-tshng,人多嘴雜)

遊玩方式得適當,旅伴數量得剛好,才能享受旅行的真正意義。

--

--

Gustave Cheng

鄭順聰,作家,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夜在路的盡頭挽髮》。籌備詩集《我就欲來去》,撰寫長篇小說《情歌唱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