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真媠氣】赤和紅,差在哪?
那天和長輩談到WHO,台灣被某幹事長罵,引得全國公憤反擊。長輩就說,台灣的防疫表現得不錯,某人目空赤(ba̍k-khang-tshiah),惱羞成怒啦!
這時我字詞的吃角子老虎立刻轉動,想到目空赤代表嫉妒,紅目(âng-ba̍k)也是嫉妒,目箍紅(ba̍k-khoo-âng)卻是傷心紅了眼睛?
當下小粉紅很流行,但我疑惑是:紅(âng)和赤(tshiah)差別在哪?
兩者皆泛指紅色,除了色彩學與色碼定義的差異,其在語言的脈絡中,用途是不同的。
在顏色之外,「紅」大致有以下含義:
一、 紅潤:紅牙(âng-gê),紅膏(âng-ko)。
二、 利潤:分紅(pun âng),紅包(âng-pau)。
三、 喜氣:紅綵(âng-tshái),紅帖仔(âng-thiap-á)。
四、 流行:當紅(tng âng),真紅(tsin âng)。
五、 發腫:紅腫(âng-tsíng),紅目墘(âng-ba̍k-kînn,結膜炎)。
六、 血氣:紅面(âng-bīn),嘔紅(áu-âng,吐血)。
七、 烹調方式:紅燒魚(âng-sio-hî)。紅燒肉是紅糟肉(âng-tsau-bah)音變訛字來的。
赤(tshiah)首要是名詞,如赤肉(tshiah-bah)、赤牛(tshiah-gû)、赤砂(tshiah-sua)、赤鯮(tshiah-tsang)等等。
而山壁崩落、植被不生,就說山壁赤赤(tshiah-tshiah),或說赤崁(tshiah-khàm),台灣多處有此地名,不專指府城赤崁樓。但土壤是否為紅色?不一定,我認為意思偏向裸露空蕩。
甚至衣物洗太多次失去光澤,也是說赤赤。
當然,最生活化盈溢氣味的含義,乃烹調食物呈現微焦、紅棕色的酥脆口感。例:魚煎予赤赤。
大致來說,紅(âng)偏向潤澤與腫脹,赤(tshiah)則靠近乾枯與裸露。
雖說赤(tshiah)不如紅(âng)那麼「紅」,但談到俗語,立刻跳入排行榜Top Ten:
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