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調到科普:台語的銀河鐵道列車
被病毒搞得七葷八素的2020年終於要結束了,明年是否會更好,連算命仙與星座專家都不敢斷言,但事情依然⋯⋯是「必然」要做下去。
今年專心於寫作,美食專欄,純台語散文,進行中的長篇小說,甚至是怪談小說與布袋戲小說,累積了三十多萬字(日記與詩不算),但其中寫最多的,無疑是台語字詞與文法的研析,還有台文運動的推展與議論,幾乎佔去我腦內心思與文字事業的三分之一強。
我想台語的議論推展還有字詞的研析,到此就夠了,越來越多台文人與名人或團體熱烈地讓此語言轉骨,我的觀察是:台語的使用比率大量減少沒錯,但呈現M型化,不是留存在更道地的地方,就是有菁英成分極高、金字塔頂尖的知識份子,用極為高超的手段在研磨台語。
量減少,質是越來越精純了。
所以難得一個禮拜沒寫詩沒寫文章,就是在思考下一步:我都在長跑時盤算未來的計劃,在激烈的心肺肌肉激盪中,整理思緒。
今年跑了七百公里,若將游泳與健身並算大概近千公里,跑越遠我就想得越清楚,2021年,我想做更純粹的創作,關於台語,就是翻譯與編輯。
從華文或英文翻譯成台文,足以測試語言的特性,加強轉化的機制,並擴充語言的詞彙與範疇。而編輯指的是,如何讓台文書的編輯上軌道(好想開專班),製作語言學習的表格與文章,並且達致適當的設計性(設計過度絕對有害),創造屬於台文特有的美感,使其普遍流行。
此外,網路上各種字卡、文章、影片越來越成熟的當下,是否該步入真實生活,使其打破虛構同溫層?
其第一步,是在各公私立博物館、美術館、在地社區、觀光園區等等公眾教育領域,讓台語連同各語言的導覽,成為常規。現在已經有許多團體與學院正在訓練、推展、實踐,如何全面普及化與正規化,需要更強的力量與資源。
而這樣的解說,就是知識建構的第一步,透過公眾導覽與演講的操練,可以做為下一步以台語來介紹人文、知識、科學的基礎腳本,也就是在台文創作、繪本與語言書之外,該有各種以台文書寫的入門書。
但同時,既有台語知識的整理,尤其是各地方各行業各領域的田野調查,如何用台文記述,並整理相關的專有名詞、文句敘述與語言風格,以此為骨架,運用於新知識的建構,這樣才不會淪為單從華語或英文轉譯,造成文氣蹇澀,沒有主體性的彆扭文章。
那天,與嘉義的朋友聊天,她正苦惱碩士論文,我就建議她可以做嘉義林業的台語字詞研究⋯⋯因為從樹木種類、交通運送到木材廠分解,有太多的台語術語,就快要消失了,若不及早做詳盡記述與分析,恐怕就來不及了。
非常恰巧的,其父親生前就是從事相關工作,在其當下的生活圈,依然流動著眾多木業用詞,這在嘉義依舊是活生生的。
但同時,朋友全家熱衷於天文活動,談起那天嘉義日蝕的盛況,自是喜不自勝,嘉義的天文界可是經營了幾十年,在日蝕那天得到大大肯定。
也在南瀛天文台做導覽志工的她,用了極大心力研究,用台語來導覽天文,不只她,兒子更為熱衷,也就讀科普相關系所。其實在嘉義,許多學校的老師、校長與家長,早就有用台語來討論並解說天文的習慣。
從木業之田調到天文科普,可以很傳統也可以很科技,可以很專業也可以很普及,軌道路線是相通的:
阿里山小火車轉身一變,就是銀河鐵道列車,通往知識宇宙的無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