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文歌】什麼是台文歌?
我iTune的推薦歌單,跳出「台語歌代表作品」,立刻點進去聽,裡頭都是暢銷且好聽的台語歌。
但我一看英文名,HOKKIEN POP,翻譯起來是福建歌,也是閩南語歌,真是落漆(lak-tshat)。
但這也不意外,這是台語被界定為方言,侷限於口語,文字系統仍未標準化,自甘低人一等的結果。(跟國際上中華民國被中國概念模糊而被做掉情形相同)
我知道,是該把台文歌(Tâi-bûn-kua),也就是T-POP此名詞端出來的時候了。
這幾年來,隨著台語文字標準化的推行,許多歌手與樂團的歌詞採用台語正字,但這只是「台文歌」的表面。
就我所知,許多新一代的創作者,是先用標準台文書寫,再納入曲調之中。這跟先口語,後找文字的方法,有所不同。
也就是,台文歌跟華語歌相同,是先有書面文章,再搭配曲;或是曲調先有,再請作詞者書寫,多是在案頭形成的(當然邊練邊寫的狀況很多)。
雖說台文歌仍少,但與台語歌形成的調性,可是大大不同。
台語歌的形成,是從民謠與唸歌的傳統歌謠開始,日本時代的望春風等流行歌崛起,戰後採日本調入詞,到商業流行市場如葉啟田,因社會抗議而起的解嚴風格,與陳明章的人文新風潮,更有二十一世紀的繽紛多元,在此不贅述⋯⋯基本上都是先有口語,再找諧音字與華語定型成詞,也就是口語優先、文字套型的思考。
這也形成台語歌較為朗朗上口,聲調鏗鏘,字面的形象較為不明顯的結果(除了KTV俗用字)。
但隨著新世代台語能力的弱化,口語詞彙大量減少,台語歌近來有音不諧調,以及套路與用詞刻板循環化的末流。
而且,被語言本身限制,台語歌能談能表現的主題,被縮限在親情鄉土、浪子風塵、悲憤抗議等套路。
是以,我們要把「台文歌」扶持起來。
文字優先的問題,跟華語歌一樣,會淪於軟弱無力、無病呻吟。然而,文字的拓展力近乎無限,其在書寫的詞彙與領域方面,可說是無所不包。
這是拯救台語歌窳敗與自我侷限的康莊大道。
然而,不只是歌詞內容與風格的問題,台文歌的創造者,更有主體意識,世界觀豁然大開,其對音樂與藝術的看法,跟台語歌那曾被政治與俗見打壓,仍在尋找身份,自甘風塵與漂浪,且侷限在某個領域的身份不同。
至少,台文歌絕對不是HOKKIEN POP,而是Tâi-bûn-kua,Tâi-gí/gú-kua,更是T-POP。
台文歌當然是繼承過往台語歌的傳統,但更涵納整個無國界社會的所有資訊與主題,有自己的主見,不純粹是為了政治社會抗議與血緣反背,自己就是自己,透過標準化的文字體系,完整的音樂訓練,唱出自己的真身份。
雖說這樣的歌曲與樂團還不多,如學生團體普通代誌、少女卡拉,還有我跟嬉班子合作的幾首詞。當然,許多主流歌手與樂團,也開始實踐了。
台語歌與台文歌不是對立,而是互補與互強。
隨著台語標準化之深根,台語電視台散播普及,以及台語相關文化之盛行蓬勃,台文歌的音量,將會越調越強。
◎延伸閱讀:百年歌詞純度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