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真頇顢】慢跑帶給我的體悟
直到跑破了十公里,享受那爆裂汗水與肌肉痠痛之交加,我才體悟到,打破自己的極限,不需要理由。
每到新舊年交界,我總會盤點過去,計畫未來,下許許多多的願望,拚再來的一年理想達成。
近來,慢跑帶給我的體悟是:將糾纏於心頭的理由拋卻,解開習慣與憂慮的綁縛,無懼跑下去,這是新年最好的實踐。
慢跑習慣培養了十年,雖說不是第一次跑破十公里,但對我這雙笨拙的雙腳而言,每盤算要跑雙位里數,心頭總會壓下陰影,猶豫躊躇。
無外在的要求,純粹是對自己的期許,但說到就要做到,跑十公里是個關卡,我心裡頭總會害怕。
怕什麼呢?沒有什麼不能達成的!
球鞋穿上,就往淡水河岸去,從師大路的客家公園開始,往終點木柵而去。事前用電子地圖計算,大約十一公里多⋯⋯看見數字,我便疑懼,例跑七、八公里可以,十公里是艱苦挑戰,若再多跑一些,該不會就此倒下?
為了這次的挑戰,我做了近半個月的核心肌力,增強跑步時的後續力。這段期間跑步暫歇止,專注於肌肉的強化與體態之調整,真的有效!前兩三公里孔武有力,速度健飛。
當人腎上線飆升時,腦內啡激發愉悅反應,免不了會過於興奮樂觀,幻生錯誤判斷,以為接下來的里程會越跑越快。
此時,河岸的勁風就給你當頭棒喝,上坡很吃力,下坡更要撐持,備感艱辛。這不是河岸環境限制,而是脫離日常的憊懶,整具身體進入有速度的狀態所致,尤其心臟激烈跳動,產生不適感。是以,周遭任何一點動靜,都會成為莫大的阻礙。
有慢跑與運動習慣的人,早知道如何調適,喘息不穩,速度階梯式掉落,皆為身體機能的正常反應⋯⋯就開始找理由了,跑依然在跑,想放慢速度⋯⋯跑是跑得完,想要說服自己,不要跑那麼累那麼痛苦⋯⋯將近一個月沒跑,不必那麼拚啦⋯⋯目標破十K,速度何必快⋯⋯邁入的陌生環境,上下坡、路人單車與彎道影響,所以不比以往,順聰老大不要那麼要求啦⋯⋯。
瞻望十公里外,恍然意識到,十公里內的我,很愛找理由,各式各樣的理由,為偷懶找藉口⋯⋯其實我的力氣還很飽足,腳步依然穩健。
約五公里時,看著河對岸的雜草與水泥堤岸,索性將顧慮一樣一樣往後丟,丟得乾乾淨淨。
心頭大喊:不要再找理由了!跑下去就對啦!
從那神奇的時刻之後,心中的掛念一滌而清,都忘了後來怎麼跑的,就此破十公里,破十一公里,來到終點站:木柵。
突破紀錄,固然愉悅,但這是暫時的,更遠大的收穫是:理由都是自找的,都是人固有的惰性,其實,氣力與能力還很飽足,你,可以做得更好,衝得更快!跑得更遠!
◎發表於2020年1月23日,《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