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筋肉】未來系台灣拉麵串流
台語的小吃稱作點心(tiám-sim),肌肉襲自日語叫筋肉(kin-bah),按怎喙食點心,練思想的筋肉,請來讀順聰的專欄:點心筋肉。
◎刊載於《幼獅文藝》2020年八月號
我在拉麵店遇到拍謝少年。
起初不是很確定,遂按下哀鳳的肚臍請教Siri:
這是什麼歌?
讓我聽聽看。
很快的,手機畫面刷出專輯封面,是廖小子掄得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的海波浪對拳,拍謝少年昂揚唱出〈北海老英雄〉——沒想到,童年深愛的北海「小」英雄也老了,但台語歌不老,一直有新的敵人要對抗,一直有新的旋律展開,然後,就有我的位置了。
高溫頻破紀錄的七月天,在座位稀少侷促的拉麵店排隊,我的衣服都要被烤熟了。趕緊到自動販賣機前點選,可選三種口味:醬油,豚骨,鹽味翠雞——是用蝶豆花調製的綠色湯頭,品嚐起來無植物臭腥味(tshàu-tshènn/ tshìnn,植物生腥味),因以雞湯熬煮,反升騰出一股清新的油香,像火雞肉飯最後淋上的那匙油(定要是嘉義的)。
雞油香留在米飯就好,麵我不太能接受,豚骨太濃郁黏稠如膏,醬油比較中和,鹹是鹹可留下餘裕讓其他配料發揮。螢幕點選好我就把鈔票塞進薄細孔,機械溫吞吞吐出紙鈔,響噹噹掉落銅幣,發票與點菜單便靜靜躺在取物孔中。
這儀式很重要,相較於台式招呼與人情點菜法,日本拉麵店顯現非常強烈的都會性格。販賣機可少一個人工,收支數字清清楚楚不會有差池,但這得客人的規訓形成,更要有強大且迅速的後援維修。
現代都會性格還顯現於狹窄店面,與乎昂貴價格。須知台灣街頭巷尾的日常麵店包含有店面的,主食價格不至太高,多以小菜獲取利潤。台灣本地款平均價格最高的是牛肉麵,外來款義大利麵 ——但精緻的拉麵店早已超越。
就像我吃的這家,非日本舶來連鎖店,而是台灣本地師傅修習練功後開設的,由於母店網路聲譽甚佳,排隊狂潮不墜,徒弟就自行出來展店,處小巷內租金較廉宜,且得在大學旁(需知稍有經濟能力的學生與年輕上班族是主力)。然而,對拉麵店來說,物理空間非要點,網路這虛擬世界的評價與流布,才是真正的容量。
醬油拉麵捧上,師傅置放吧檯高處,我得自行端下 ——這動作也是關鍵,得學生與年輕人才得遂(中產階級需寬敞與服務),我這中年大叔將食客平均年齡拉高了。
先喝湯頭,吸入第一束麵,咬下叉燒肉配筍乾,海苔就要軟垂像手捲般得早一點吃,溏心蛋不急,讓內裡滑潤的半熟先溫存一下。
拉麵店輸贏(su-iânn,勝負)在湯頭,麵與叉燒是必要的,碗內的木耳、蔥、筍乾、魚板、玉米、蛋等各家而異,但百變不離其宗 ——拉麵是非常SOP紀律的,製作流程嚴謹且強韌,規格固定好讓顧客強力辨識,得以讓店數大量繁衍,形成這來自日本、遍佈全球的飲食潮流。
不變中求變化,便利中求深味,拉麵就是這麼簡單又複雜。
此時,音響放出半生不熟的歌,咬破溏心蛋,喚Siri來辨識,哇,是華麗帥氣的李英宏,都市叢林中煙視媚行,台語華語流暢交替,耍帥又自在,可說是新台派歌手的代表。
在日系連鎖拉麵店,如此音色是不會發生的;連號稱本土的台灣拉麵,也多放日本歌——日式拉麵也是從中華拉麵衍生的,是否,我們也可琢磨出屬於台灣的拉麵,不只是加肉燥,也可從深熬之湯頭,叉燒肉質與油脂分佈,獨一無二之配菜(蚵乾,大腸,烏魚子),或店面的裝潢與主題,品牌精神與故事,以及最重要的背景音樂中,凸顯台灣特質。
我到日本吃拉麵最深的印象,不是販賣機,熱情齊整招呼或鹹得要死的湯頭,而是音樂,常常是唱日本歌的流行音樂、樂團、嘻哈、金屬搖滾,節奏大多飆速,情緒高昂,不僅可讓顧客吃食速度催快增加翻桌率,更是拉麵印象的強力刻印。
台灣人強在技巧精進,善於變竅(piàn-khiàu,發揮創意)。總有一天,會有外國人來台不為小吃,專為正港新台灣拉麵揮汗排隊 ——店內強力播放T-POP,有原住民各族語,客語,台語,皆饒富風味爽快過癮:閃靈,滅火器,茄子蛋,美秀集團,百合花⋯⋯以此深化台灣印象,甚至展店國外,讓全世界饕客被吸引入店,不只是特有的台灣湯頭,更為鑽進耳朵鑿入腦內的台音串流。